As ‘Getting a Good Night’s Sleep’ Becomes Increasingly Difficult, What is the Sleep Health Industry Doing?

拿什么拯救我们的睡眠?

随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睡眠时间也不断缩减。你每天能睡够八小时吗?《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报告显示[1],2021年绝大多数被调查者每天实际睡眠时间超过8小时的仅为7.97%。其中,职场人士与大学生群体的睡眠问题尤为突出。一项针对中国90后年轻人的调查发现[2],30.9%的年轻人入睡需要30分钟以上,且有超过70%的年轻人睡眠质量较差。

长期睡眠不足不仅会导致多种生理问题,如体重增加、免疫力下降[3]、内脏脂肪积累[4]等,此外,还将严重影响心理及社会功能,易怒、工作效率下降、罹患抑郁症风险增高等随之而来[5]。发育期青少年睡眠不足甚至会对大脑造成破坏性伤害,并诱发记忆、注意力、情绪问题[6]。因此,人们的睡眠问题迫在眉睫,亟待解决。

睡眠健康问题由何而来?

一般而言,切实影响睡眠时长及质量的生理因素有三类:慢性疼痛、睡眠呼吸障碍和心境障碍。

慢性疼痛是指持续时长超3个月的疼痛。它与中枢神经系统敏感性密切相关,容易造成睡眠质量下降、失眠等问题。其全球成人患病率超30%,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巨大。[7]

睡眠呼吸障碍中最普遍的一类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它往往由鼻炎疾病、肺部疾病等基础病诱发。[8]患者会在睡眠期间因咽腔狭窄而呼吸暂停和低通气,在7h的夜间睡眠时间内,至少会有30次呼吸暂停,严重影响睡眠质量。

抑郁症、焦虑症、双相情感障碍等心境障碍也是影响睡眠的不可忽视的因素。研究发现,失眠和睡眠质量分别与抑郁、焦虑、双向情感障碍双向相关。[9]心境障碍往往伴随着睡眠障碍,而睡眠问题将反过来加深心境障碍的程度和影响。

除开上述生理因素外,现代社会也有诸多因素也干扰着我们的睡眠健康。首先是学习、工作压力对睡眠时间的倾轧,以及伴随而来的心理压力。“内卷”现象遍及各行各业,一项项工作迫使我们忙碌到夜晚。学业、事业、薪资、家庭……繁重的事务使我们身心俱疲。其次,现代都市里的灯光、噪音也极大影响着我们的睡眠质量。最后,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的使用也无形中延后了我们的休息时间,使得睡眠时长进一步缩减。

以上种种原因,使得我们成为现代都市中的“特困生”。由此,睡眠健康产品应运而生,试图寻求突围之路。

睡眠健康问题解决方案:两大赛道

睡眠健康问题牵涉范围广,是多种外因、疾病乃至生活方式的综合体现,因而不存在一致的解决方案。传统的药物治疗方法包括使用安眠药、短效镇定剂、褪黑素等,见效快,但副作用大、依赖性强、对睡眠质量的改善作用有限。加之我国目前有睡眠科的综合医院少、且大多分布在一线城市,覆盖面窄,能解决的睡眠健康问题很有限。

基于上述挑战,从硬件到软件,从虚拟产品到实体家具,各类睡眠产品层出不穷。总体而言,睡眠健康主要形成了两大核心细分赛道,一是寝具为主的家居产品,二是睡眠监测类设备。[10]

睡眠健康家居包括各类新材料床垫、多功能床垫、生态床品、功能保健枕等,代表企业如慕思、喜临门、席悦科技、Eight、麒盛科技。这个赛道大多为传统家居品牌,通过研发功能寝具开拓中高端市场。

智能床垫从几百至几千元不等,着力提升睡眠舒适度 。如慕思开发的T10智能床垫系统能够根据使用者的身高、体重、体型等数据进行分析,通过睡眠大数据、定制化寝具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实时调整床垫各部分的软硬度,以契合使用者的睡姿和身体曲线,让睡眠更舒适。

资深投资人吴茜指出,虽然智能床垫等家居领域的产品科技含量逐年提高,但这类企业拼的还是渠道、营销和资源整合能力。产品效果和宣传策略是企业脱颖而出的关键。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也给助眠寝具带来发展契机。据统计,2020年中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约有1.8亿,约占总人口的13%。预计2025年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将超过2.1亿,占总人口数的约15%。而65岁以上的老年人,有失眠经验者高达50.8%。随着睡眠健康观念日益普及,助眠床垫等寝具的未来空间巨大。[11]

相较而言,睡眠监测类设备类产品在现阶段更为流行。从形式上,又可将这个赛道的企业分为硬件制造商和软件(APP)提供商两类。硬件类企业如速眠、Sleepace享睡(迈迪加科技)、动静科技、CentrePoint Insight、九爱科技等,另有苹果、华为、小米、华米等为首的智能穿戴设备方;软件类企业的代表有潮汐、蜗牛睡眠、萤火虫睡眠、小睡眠、白噪音等。

睡眠监测类设备目前是资本市场最为关注的领域,主要被分为三类,即医用多导睡眠监测仪、佩戴式检测设备、非佩戴式监测设备。其中多导睡眠监测仪是目前睡眠监测领域最专业的设备,可对鼾症、发作性睡病、小儿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发作性嗜睡强食综合征、嗜睡症、失眠等多种睡眠疾病进行检测。佩戴式检测设备和非佩戴式监测设备主要是家用设备,包括智能手环、睡眠带、监测纽扣等。监测数据可供平台分析并给出睡眠健康建议。

睡眠APP主要用于由紧张、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导致的入睡困难,为这类失眠者提供冥想练习、白噪音等功能。便携性、适用性强,年轻群体用户的接受度比较高,但本身不具备真正的治疗功能。此外,这类应用技术壁垒不够高,同质化也严重,竞品数量较多,仅仅提供辅助入睡功能很难在市场生存。

睡眠健康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数字化和健康生活方式是睡眠健康产业未来发展的两个关键词。

数字化技术将打通信息壁垒,实现睡眠监测设备与寝具、家电联动,睡眠监测数据与医疗相配合。

例如,Sleepace享睡联合华为的鸿蒙智联平台实现全屋智联。[12]享睡的睡眠监测床带、智能床架、智能床垫、智能枕头等产品能够监测用户的行为,当用户准备入睡,监控设备发出指令,打开助眠灯、关闭窗帘;当监测到用户进入深睡眠时,空调温度会比清醒的时候自动提高1-1.5摄氏度;如果监测到用户打鼾,智能床会自动抬高床头高度,让气道变得通畅;早上监测到浅睡眠的时候,通过声音、光线模拟日出的情况,自然唤醒,并能够控制咖啡机开始工作。

针对老年人,享睡提供安置在床板上的医疗级睡眠安全监测器、睡眠监测带、智能枕头等,同时集成了紧急呼叫器、门磁、烟感、水感等环境安全监测产品,为子女提供远程看护APP,以守护使用者的夜间健康。

又如,速眠科技依托智能硬件、大数据库、专业医生的分析和干预,打造了“睡眠监测+数据分析+医生干预+医患随访”的服务模式,实现了睡眠问题的个性化治疗。[13]

健康生活方式是健康睡眠的基础,涵盖饮食、运动等多个方面。

疫情肆虐之下,工作时间增加、就业困难、失业风险、社交隔离等因素使得失眠问题更为突出。欧洲失眠认知行为治疗学会对此给出了若干条生活方式建议[14],包括保证每天在同一时间起床;白天尽量暴露在充足的光线下;晚上不摄入含咖啡因的饮料;减少酒精摄入;进行放松和冥想训练等。合理生活方式对失眠的改善作用甚至优于药物治疗;这同样也是我们应对社会压力带来的失眠问题的最佳方案。

2021年3月,京东健康联合速眠科技、中国睡眠研究会,成立了京东健康优眠中心。该中心汇集全国三甲医院睡眠医学专家,并借助速眠医生集团的速眠系统、CBT-I非药物失眠认知行为等疗法,开展线上问诊服务,以及向用户提供权威的健康资讯、科学的助眠方法,以及睡眠疾病预防新理念。[15]跳脱传统的“技术改变睡眠”,这种“用咨询调节习惯”的方式,或许能为患者带来更根本的变化。

总之,睡眠健康行业已经逐步由单一走向多元,由分散走向综合。面对愈发激烈的竞争,企业要想分得一杯羹,创新转化能力或许才是关键。

参考文献

1.http://zj.news.cn/2022-03/21/c_1128488722.htm
2.http://www.cmda.net/rdxw2/11647.jhtml
3.Möller-Levet, C. S., Archer, S. N., Bucca, G., Laing, E. E., Slak, A., Kabiljo, R., Lo, J. C., Santhi, N., von Schantz, M., Smith, C. P., & Dijk, D. J. (2013). Effects of insufficient sleep on circadian rhythmicity and expression amplitude of the human blood transcriptom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10(12), E1132–E1141. https://doi.org/10.1073/pnas.1217154110
4.Tasali, E., Wroblewski, K., Kahn, E., Kilkus, J., & Schoeller, D. A. (2022). Effect of Sleep Extension on Objectively Assessed Energy Intake Among Adults With Overweight in Real-life Settings: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internal medicine, 182(4), 365–374. https://doi.org/10.1001/jamainternmed.2021.8098
5.Alvaro, P. K., Roberts, R. M., & Harris, J. K. (2013). A Systematic Review Assessing Bidirectionality between Sleep Disturbances,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leep, 36(7), 1059–1068. https://doi.org/10.5665/sleep.2810
6.Brooks, S. J., Katz, E. S., & Stamoulis, C. (2021). Shorter Duration and Lower Quality Sleep Have Widespread Detrimental Effects on Developing Functional Brain Networks in Early Adolescence. Cerebral cortex communications, 3(1), tgab062. https://doi.org/10.1093/texcom/tgab062
7.Arendt-Nielsen L. (2015). Central sensitization in humans: assessment and pharmacology. Handbook of experimental pharmacology, 227, 79–102. https://doi.org/10.1007/978-3-662-46450-2_5
8.https://zhuanlan.zhihu.com/p/400020653
9.Alvaro, P. K., Roberts, R. M., & Harris, J. K. (2013). A Systematic Review Assessing Bidirectionality between Sleep Disturbances,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leep, 36(7), 1059–1068. https://doi.org/10.5665/sleep.2810
10.https://www.vbdata.cn/1518858981
11.https://news.pedaily.cn/202108/475992.shtml
12.https://cn.sleepace.com/blogs/detail/349900
13.http://test1.sumian.com/nd.jsp?id=2#_np=109_742
14.Altena, E., Baglioni, C., Espie, C. A., Ellis, J., Gavriloff, D., Holzinger, B., Schlarb, A., Frase, L., Jernelöv, S., & Riemann, D. (2020). Dealing with sleep problems during home confinement due to the COVID-19 outbreak: Practical recommendations from a task force of the European CBT-I Academy. Journal of sleep research, 29(4), e13052. https://doi.org/10.1111/jsr.13052
15.https://new.qq.com/omn/20210319/20210319A08ZN400.html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 Posts
Read More

VR Therapy for Mental Illness: Does It Have Potential?

说到虚拟现实(VR),人们第一个想到的或许是“节奏光剑(Beat Saber)”、“燥热(Superhot)”这样的沉浸式体感游戏。然而,不如设想这样一个场景。在一座49层高的酒店顶楼,一名恐高症患者正小心地探望脚下。他以为恐慌会再次发作,使他头晕目眩,不能呼吸。出乎意料的是,他仍能维持镇定,低头俯瞰脚下缩成芝麻般大小的酒店风景。摘下VR头显的他再次回到了熟悉的房间,一旁的心理医生恭喜他疗程的结束,朝他露出鼓励的微笑。后来,他乘着玻璃电梯登上了亚特兰大万豪酒店的49楼,与十多年的恐高症彻底说了再见。 这是早在1995年就发生的真实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克里斯·克洛克(Chris Klock)。自虚拟现实诞生的那一刻起,人们就在马不停蹄地探索它在心理健康中的运用,而克里斯只是纽约时报上一个有名的例子。但数字医疗的发展的确是一条漫漫长路,直到2020年,美国FDA才批准了史上第一个视频游戏处方。而这还只是数字疗法的开始。 VR医疗行业现状 数字医疗的最新趋势非虚拟现实莫属。根据美国财富商业洞察(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在2022年5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到2021年,医疗保健市场中VR的规模为4.59亿美元。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及5G技术的稳步普及,专家预计该市场将从2022年的6.28亿美元飙升至2029年的62亿美元,而预测期内的复合年增长率则为38.7%[3]。 中国在VR市场的全球份额也正处于上升轨道。根据中国互联网观察(China Internet Watch)报道,2020年中国占全球市场份额的38%,是全球最大的VR市场,其次是美国、西欧和日本。虽然中国微型芯片仍依赖于进口,但由于优秀的供应链能力以及对5G技术先发制人的早期应用,使中国具备超越竞争对手,成为全球VR领导者的潜力[4]。根据IDC最新预测数据,中国市场五年复合年增长率有望达到43.8%,位居世界第一[5]。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VR设备得到更广泛的普及,数字健康软件也会像如今的手机App一样渗透进人们的生活,使所有人都能享受到VR医疗所带来的便利。 VR心理疗法的应用 VR指包含了摄像机、传感器、头戴式显示设备等一系列硬件,能够为使用者提供身临其境的虚拟环境,进而产生交互体验。正是这样的特征,使得VR既可以作为模拟工具供医生临场训练,也可以作为交互工具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6]。 在传统医疗环境中,人们常常只能依靠面对面的对话来实行治疗。治疗师有时会要求患者去想象那些使他们感到恐慌的刺激,这也被称作为想象暴露疗法。但是,这种疗法的有效性很大程度取决于患者个人想象力的高低。如果真的要还原那些造成恐慌的场景,往往需要高昂的成本,比如带飞行恐惧症的患者坐飞机。有时候,场景还原可能完全不切实际。例如,心理治疗师不可能为一名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还原整个伊拉克战争的现场。因此,传统的认知行为疗法会受到时间、空间、诊室人力资源等诸多限制。 相比之下,VR环境不仅能低成本地提供安全、灵活的场景还原,还能自由控制暴露疗法中的刺激物,从而达成个性化治疗。以飞行恐惧症为例,诊疗师能根据患者的患病特点,自由设置起飞高度,也能多次重复飞机的起飞、降落过程来强化训练。如果患者无法接受气流颠簸,诊疗师也能够保证气流颠簸不会发生在这次模拟飞行的过程中。此外,研究者还可以控制变量的方式,将问题逐个击破。如此,患者便能跟从自己的节奏进行认知行为训练,从而减轻诊疗过程中产生的额外心理压力[7]。 现在,VR常被用以辅佐心理咨询和认知行为疗法。除了此前提到的暴露疗法,VR也被广泛运用在成瘾治疗中。VR能重现成瘾行为的发生场景,允许辅导员从一旁观测患者的行为以及他们对成瘾刺激的反应,并针对性地设计合适治疗方案。除此以外,VR也被用于认知康复。它能帮助自闭症患者培养独立生活所需要的技能,包括如何过马路,如何识别不同的表情等等[8]。 在认知训练中,我们也能见到VR的影子。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神经科学教授亚当·加扎利(Adam…
We use cookies for a better browsing experience. By using Neusmag.com, you agree to our Cookie Policy.
Total
0
Share